点击↑中华历史文明大讲堂加关注
↖
![]()
![]()
![]()
作者简介:
高鸿,陕西富县人。中国作协会会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长篇小说委员会委员、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西北文学》期刊主编。2005年开始,先后在《延河》《清明》《长城》《北京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已出版长篇小说《沉重的房子》《农民父亲》《血色高原》《青稞》,中短篇小说集《二姐》《银色百合》,散文集《遥望陕北》《走进西藏》《南泥湾》,长篇报告文学《艰难超越》,20集电视连续剧《血燃烧》等共计400余万字。
《沉重的房子》入选《陕西文学六十年作品选》;《农民父亲》入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闻出版署献礼作品”,荣获吉林省第二届新闻出版精品奖、陕西省第二届柳青文学奖长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到中流击水》荣获陕西省第一届报告文学奖,散文荣获第二届“孙犁文学奖”“中国散文年会2013年度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入选《大学语文》教材、《中国散文大系》《2013年中国最美散文》。
欢迎登录高鸿新浪博客网站浏览!
http://blog.sina.com.cn/dangfangxian
在 咸 阳
西北文学社副社长、《西北文学》主编:高
鸿/文
![]()
这些年因了工作的缘故,我去过很多地方。有海滨城市、江南水乡,也有人文古迹、名山大川。这些从小就梦魂萦绕的神往之地,只要有机会,我一般都不会错过。我把这些风景名胜镌刻在我的旅游版图上,然后一点点地蚕食,等到范围越来越小的时候,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些版块,才发现有些地方被我疏忽了。
是的,被我疏忽的咸阳,这座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的京畿之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曾闪烁过灿烂的光辉。“新丰美酒斗十干,咸阳游侠多少年。”“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决。”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这座有着235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我们在许多优美的诗词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塬上尘。”咸阳黄土埋皇上,境内现有历代帝陵27座,埋葬着28位皇帝,被称为中国第一帝都。全国三大碑林之一的“昭陵碑林”也在其境内。作为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近至清渭楼、咸阳古渡、咸阳桥,远到昭陵、茂陵、周陵、乾陵,五陵原上每一寸黄土都是一段生动的历史。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曾经辉煌绚丽的中国最古老的城市,由于长安的盛誉,它一直默默地做作陪衬的角色,在千百年来的持手相看中渐渐地消瘦了容颜,以致人们常常与它擦肩而过。经常出差要去咸阳机场,机场路上远远可以望见这座城市,却从没想要去看看的冲动。因为和西安相比,它太瘦小,太低调,太平常,甚至太偏僻,在西安炫目的光环遮掩下,咸阳像一个没落的贵族已渐渐被人遗忘,湮没在秦砖汉瓦及寻常巷陌之中,有谁还会追忆它昔日艳丽的容颜呢?如果不是因了工作缘故,估计这辈子也不会来这里居住的。![]()
一
来到咸阳的时候,“人间四月芳菲尽”,然而咸阳大街上到处鲜花簇拥,春意盎然。因了好友在这里工作,我曾经两次来过,但除了对街上的中国结灯饰有印象之外,感觉与其他中等城市没什么两样。透过车水马龙的大街小巷,很难想象出两千多年前,这里曾演绎过惊天动地的一幕。“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历史的烟尘渐渐远去,咸阳桥畔依稀响起金戈铁马的阵阵嘶喊。今犹在,何处如今,这里成了中国有名的医药保健之乡,前些年“505”红遍大江南北,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它的广告,成为咸阳人走亲访友必不可少的礼物。可惜它同咸阳曾经的辉煌一样,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来咸阳,朋友在酒足饭饱之后,总要带你去泡泡脚。这里的足疗馆很多,也很上档次。据说上海、西安等大城市的许多足疗师都是咸阳培养输送的。足疗馆设施完善,服务也非常周到,感觉比西安都好,洗完后神清气爽,精神倍增。朋友问怎么样?我说不错不错,朋友的脸上便溢出自豪的表情。朋友也是陕北人,来这里也没多久,但看得出他们对这里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就如同当年我在延安的时候,喜欢听人说延安的好话,他们的心情应该跟我一样。人就是这样,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希望这个地方变得更好,就希望听到别人对这个地方的赞誉,把它当做第二故乡。我就是走一处爱一处的人,在延安时觉得那里民风淳朴,于是就开始定居;在威海时觉得那里气候宜人,于是就举家东迁;在深圳时觉得那里山清水秀,于是就图谋发展;在西安时觉得那里繁花似锦,于是就买房购器,准备把这里作为人生的最后驿站,安居乐业。如今我又来到了咸阳,一个从来没想过要呆的城市,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地方,我会一如既往地爱上她吗?![]()
![]()
到咸阳的第一天下着雨,整个城市都潮乎乎的,跟我的心情一样,粘粘的,湿湿的。潮湿的主要原因是我对这座城市太陌生了,下车后就搞不清东南西北了。后来呆的时间长了,才知道这里有两处大的地理标志,一个是体育场十字,一个是七厂十字。在这两处地方乘车,没有你到不了的地方。这座城市距离西安太近了,以致地图上都无法标注,弄得跟卫星城差不多。然而每天上下班却很不方便,需要倒几次车才能到达。城里的主街道只有一条,斜斜地依偎在渭河边。华灯初上,一幢幢高楼倒映在水里,平添出几分秀色。
来咸阳的第二天,朋友便带我去逛咸阳湖。朋友家住在抗战路,从那里到湖边几分钟的路程。他们每天晚饭后都要去湖边走一走,从北到南,再从南到北。这一趟下来就是十多里,浑身微微出汗,胃里的东西也消化得差不多了,回去冲个澡,美美的一觉就到大天亮了。
天色尚早,湖边游览的人很多,三两成群,慢悠悠地向前流动,令人想起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每到夜晚的时候也是这般光景。经常出差,最羡慕那些有水的城市:杭州因西湖而美,无锡因太湖而秀,武汉因长江而壮观,桂林因漓江名扬天下。有了水的滋润,一座城市便会透出灵性,而北方的很多城市缺的就是这个。常常想,要是西安的护城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那该多好!把这些水引到兴庆公园、莲湖公园、丰庆公园及大唐芙蓉园里,那该是怎样一幅景象?这座咸阳湖虽不及珠江的壮阔,黄埔江的浩瀚,但对于北方人来说已经超乎我的想象了。
二
咸阳的小吃是丰富多彩的。第一次跟朋友去农家乐,感觉比西安秦岭山下的丰盛很多,也地道很多。主人是个儒者,室内琴棋书画一一陈列,笔墨纸砚依次铺开。客人酒到酣处即可泼墨作画,主人以文会友,从此结缘。秦岭山农家乐兴盛的时候也是不错的,卖得时间长了,便开始小气了。朋友第二次吃饭的时候带我去老火车站吃搅团。咸阳的搅团很有名,小摊小贩卖的都很好吃,到了那里一看,外面像农村人的婚宴似的排了很大的一片。因为天气有些热,人们都不愿意在里面呆,外面的桌子都被人占了,只好跟熟人拼了一桌。这里的搅团跟我小时候吃的一样,刚出锅的煎搅团浇上汤就端出来了,心急的人是吃不得的,要不会把喉咙烫伤。吃完搅团又上了一些锅盔,咸阳的锅盔天下闻名,把锅盔切成小块夹上辣子就是一道美味,吃得人头上冒汗,嘴角流油。锅盔最有名的地方在乾县,记得有一次去乾陵,看到大街上的锅盔直径超过一米多。最惊奇的当属咸阳面食展会上,一张锅盔直径超过了三米,厚五十公分,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制作成的。
除了锅盔,乾县的豆腐脑也与众不同。这里的豆腐脑不像西安等地用小碗蒸好,而是一次性闷在一个大桶里,吃的时候一勺一勺舀出来,浇上配好的汁子,味道滑嫩爽口,入口即化;还有淳化的饸饹也很有特色,与陕北的羊肉饸饹及渭南的羊血饸饹都不同,吃起来别具风味;醴泉的烙面我是第一次吃到,把饼子切成细细的丝煮出来,浇上油汪汪的辣子,味道的确与众不同;这里的臊子面也很有名,以酸、辣、香而著称。用上好的精白面粉佐以肉、蛋、木耳、蒜苗调味而成,汤多油多面少,一气儿能吃好几碗。我经常去的一家臊子面馆是旬邑人开的。面馆里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非常可爱,看见人来就热情招呼,又是倒水又是洗碗又是端饭,忙得不亦乐乎。客人不多的时候他就坐在那里写作业。我家闺女跟他年纪相仿,每天吃饭还要人伺候,什么也不会干。去的次数多了,小男孩看见我就笑。我说你真勤快。小男孩被夸,脸蛋突然变得绯红,迅速钻到他母亲的后面,然后一只手用力地拽母亲的胳膊,样子很腼腆。隔天再去,小男孩的脸上、胳膊上都是伤,青一块紫一块的。原来父亲骑车带他回家不小心摔了。我说你们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让孩子休息几天啊,跌得那么重。母亲回头看了看儿子,说这娃皮实着哩,没事。小男孩淡淡一笑,把一碗面汤端到我跟前。我突然有些心酸。如果女儿跌成这样,妻子早就开始大呼小叫带她去医院了。
![]()
![]()
三
然而咸阳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它的人杰地灵和帝王之气。咸阳是曾经的京师重地,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在以秦咸阳城遗址为代表的秦文化区,以长陵、茂陵为代表的汉文化区,以昭陵、乾陵为代表的唐文化区,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使这里的每一条河流都流淌着浓浓的历史韵味,每一寸土地都浸淫着厚厚的汉唐文明。
陕西是中国的文学大省,大家云集,佳作迭出。然而咸阳却是陕西的文学重镇。2008年陕西文学普查,陕西共有六千多人在搞文学创作,其中咸阳就有1700余人,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一,比西安还多;陕西省作协会员共2135
人(截止2007年底),咸阳192人;中国作协会员全省249人,咸阳12人。文学阵容仅次于西安地区。(我省有些地区像铜川、商洛等地中国作协会员总共才2人。)这些年来,咸阳地区先后涌现出邹志安、李星、雷舒雁、雷涛、程海、杨争光、李国平、杨焕亭、文兰、沙石、李春光、王芳闻、王海、冯西海、杨波海、王三龙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家、评论家。这些作家虽都不一定在咸阳工作,但他们的身上都流淌着渭水的血脉,继承了周秦遗韵,汉唐雄风。咸阳有很多文学社团,很多社团都有自己的文学期刊。我主编的《新叶》就是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新叶文学社主办的,期刊针对全校师生组稿,同时面向各大专院校,名家专栏每期推出经典作品。期刊刊名为省作协主席贾平凹题写,《陕西文学界》每期辟出专门栏目择发优秀稿件,在省内颇有影响。学院院长刘聪博也是一位作家,已出版文学作品多部。刘院长对文学社及《新叶》期刊非常重视,使得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学创作团队越来越壮大,《新叶》文学期刊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
![]()
![]()
![]()
(注1:新叶文学社成立于1984年,主办有《新叶》文学期刊,该社于2015年更名为西北文学社,期刊更名为《西北文学》,隶属于陕西省级示范高校—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主管,西北文学研究院主办的面向全国的文学双月期刊,作者与读者遍及祖国多个省份。该文学社曾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社团”称号,该刊亦曾被评为“中国内刊杰出事业贡献奖”。注2:刘聪博现任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