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鸿的散文有感
农 夫
高鸿先生有言:“人就是这样,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希望这个地方变得更好,就希望听到别人对这个地方的赞誉,把它当作第二故乡”。因此,延安是他的家,威海是他的家,深圳是他的家,西安是他的家,现在咸阳是他的家。以后说不定那里还有他的家呢!
这样热爱广泛之家,其实就是热爱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山川、一方平原、一方名胜、一方闹市历史的、现实的璀璨和秀美之故。其情结是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和秀美的河山!
展卷阅读,这画面便一幅幅从眼前飞来!使人目不假接。咸阳、西安、北京是历史上有名的故都,身入这些名都,心便浸满帝王之气!
与好友结伴游览咸阳湖,身虽为凡体之躯,心却是翰林之人。为何?环境使然!不说古代,就说当下,邹志安、雷抒雁、雷涛、程海、杨争光、李国平、杨焕亭、文兰、沙石、李春光、王芳闻、王海等一系列人物,难道不是咸阳风云的翰林吗?这是高鸿先生《在咸阳》给人的感觉。
钟楼、城墙、兵马俑、大雁塔、陈忠实、贾平凹等等名字,可以说是西安仍至全国人的骄傲!这些名胜因名人而名声更大,这些名胜因名人的尽情描述而更加光彩夺目!因光彩的照耀而引起更多的名人光顾!品美食,忆历史,使人获得物质的、精神的双层享受!这是高鸿先生以及诸多文人的功劳。读《眺望长安》这种感觉更加突出!
秋天,是庄稼成熟的季节。北京,是中国成熟的故都,它经历了好多世纪的风云变化,终于屹立于这里,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是集中的,是成熟的,是坚不可摧的。“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北京的秋天是平静的。……北京的秋天是浪漫的。……北京的秋天是温润的。……秋天,北京的旗帜”。这是高鸿先生《北京的秋》一文中的句子。故而高先生以及好多人热爱北京!
南泥湾、杨凌等地也有先生的足迹。《南泥湾》为今人再现了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以朱德、王震为辅佐的共产党人领导军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收种粮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确保根据地坚不可摧!这些动人的画面为今人、特別是青年人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教材。
杨凌,是中国著名的农科城,而在“高酸”苹果研究培育上很有成就的科研家,却是文学博士。这对高鸿先生及我们一般人很有震感作用!“这些动辄几十万字、包装精美的图书,大多都沉睡在某个角落,或变为纸桨,成为一个简单的‘造纸’过程。而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挣扎在生活底层,文学期刊难以为继……与其这样,我们的作家何不干一点更加有意义的事儿呢?”由此形成《走进杨凌,看文学博士务农》。这是警示,这警示无形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周明先生在《高鸿<南泥湾>读后》里说:“从新疆到黎坪,从周至到北京,从三湘大地到华山之巅,高鸿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这样一个写作者,难道就没有故乡之恋吗?答曰:非也!他心系祖国不忘本,祖国的河山再美、闹市再热闹、故乡再贫穷,人是不能忘本的!这本就是生之、养之的故乡。其他不说,就说《故乡的老槐树》这篇浸满乡愁汁液的散文。老槐树和它之下的老井,见证了高鸿先生的童年、青年以及中年,见证了人民公社,见证了白秀的凄残。这些见证实际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这缩影里有欢乐、有神奇,而更多的是辛酸。这恰与杨焕亭老师的散文《从古槐树下出发》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其底线都是一种文化的眷恋和记忆,是用乡愁的泪水写的。读后使人感到有一种凄美!
高鸿先生在咸阳仍至全国,也可排入儒林的队列,他与其他作家为咸阳、为陕西、为中国定能再写状丽、多彩的篇章,我们将永远期待着!
附高鸿散文集封底名家推荐语:
高鸿是近年来活跃起来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说影响较大,散文写的也很有味道,不扎势,不做作。他是搞工艺美术的,文字色彩感较强,阳光饱满,温暖和蔼——这为他增色不少。
——陕西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
高鸿是一位从陕北高原走出来的作家。他的作品行文朴素,情感内敛,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山丹丹,兰花花的味道,浸透着黄土地上的灵性。
——《人民日报》原副主编、著名作家梁衡
高鸿是以小说的姿态走上文坛的,然而他的散文也为他赢得了一些掌声。高鸿的文字色彩简练,逶迤疏朗,看似漫不经心,读来却令人有疼痛感,值得尊重。
——陕西作协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很多人的终极梦想,而其实,我一直觉得,万卷书和万里路本质相同。书是抽象的路,路是具象的书。通过《南泥湾》的这些篇章,我开始比较深切地理解高鸿的书和路。他用诚朴、厚重、热忱、恳切的笔墨让我明白:以故土为精神内核,他是怎样一步步远离,又是怎样一步步回归。——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行走记或者说是地理志。
——河南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乔叶
高鸿散文的陌生感与原发性决定了他的纵深和寛厚,区别了流行的各种散文套路,从观念和表达上都区别于来自体制内部以及“土豪写作”的“权经派散文”。他的散文荡涤了流行的“书房文章”和“高台讲章”的恶浊臭气,让散文归回散文,思想归回思想。
——著名作家鹤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