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我的小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37

高鸿的作家之路

$
0
0







                               高鸿的作家之路

                                张红文

13年前初夏的一天,我前往位于西安高新路的一家设计公司,为迈科集团的企业内刊《迈科人》创刊号商谈设计事宜。在设计公司一间不算大的独立办公室里,我见到了这家在深圳比较知名的设计公司西安分公司的总经理中等身材,皮肤白皙,脸形偏瘦,说话文气,让我联想起科举时代进京赶考的秀才。言谈间,知道他叫高鸿,陕北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微妙。有的话不投机半句多;有的人则一见如故。这与身份、地位都没有关系。

我与高鸿的关系则是从一见如故开始的。

我自喜好文学,对擅长舞文弄墨的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而高鸿正是这样的人。那天第一次见面,高鸿就给我看了他刚写的一篇散文,内容写的是他两岁的女儿与一只小鸡的故事。当父亲的给女儿买了一只刚出生的小鸡当宠物,女儿与小鸡朝夕相处,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但有一天父亲回来,不慎将小鸡踩死了,女儿非常伤心,闹着要父亲赔她的小鸡,不依不挠。文章不长,但细节鲜活,声情并茂,把公司里的几位女员工读得热泪盈眶。我看后,感觉这是一个颇有写作天赋的人。

由于业务有联系,我们时不时在一起吃饭。有一次,高鸿从随身的包里拿出厚厚一撂文稿让我看。那是他十多年前写的一部中篇小说草稿。告诉我,这部小说是他初到延安某陶瓷厂时写的,后来被厂里派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进修回来后被任命为工厂的技术厂长,工作忙了,文学写作的事就扔下了。这些年,企业效益不好,他就辞了工作,来到西安闯荡。闲暇时间多了,就想着能把当年的写作爱好再拾起来。我深感文学这条路不是一般难走,用“一将功成万骨枯”远远形容不了,绝大多数文学写作者痴迷文学的结果都是穷困潦倒。但高鸿的文学天赋是显而易见的,也是超越了一般写作者的。他走这条路,成功的概率应当不小,于是我鼓动他:还是不要放弃,毕竟,这个天赋与特长不是谁都会有。

高鸿所在的这个设计公司,跟迈科有过一段时间的股权关系,所以迈科的老板何总对高鸿也有一定了解。当时迈科的实力与规模远不及现在,但何总却非常前瞻性地重视品牌文化建设,需要精兵强将充实刚刚成立的企划部门,于是在深圳广告公司西安分公司撤销后,高鸿就来到了迈科的企划部当了经理,成了我的直接上司。

由于脾气相投,气场相合,工作上的合作无疑是极其愉快的。当时的企划部三个人,除了高鸿与我,还有一70后的女同事。我们是文学爱好,所以业余时间在高鸿的影响下,也都搞起了文学创作。我至今写过的几十篇散文,绝大部分都是那时写的。写好了,大家就在网络上发,看点击量和评论,充实得不亦乐乎。高鸿写的一些小说,在网络上发的同时,也在《迈科人》上发,员工们一睹为快,争相阅读,其中最吸引大家关注的当数小说《女人》。《女人》用诗一样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温柔、善良、勤劳、贤惠的农村妇女秀兰的形象,描绘了一幅艰苦但动人的陕北农村生活场景。整篇小说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当代许多无病呻吟的作品形成巨大反差。在主角秀兰的身上,我看到了高鸿爱人的影子。这位心灵手巧、擅长剪纸、热情好客的陕北嫂子,手擀面做得那真是一绝,我有幸品尝过两回,过后真是回味无穷。

在我看来,一个人,无论干什么事,要干成,都不能太急功近利。如果对事情本身不感兴趣,只是把它当作赚钱的工具,很难有好的结果。如果对一件事情本身感兴趣,即使不赚钱,也照样乐在其中,那么成功往往就是水到渠成。在与高鸿的相处当中,我感到,文学创作对于高鸿来讲,本身就是生命的一种歌唱,一种享受,即使作品发表不了,没有稿费,也照样乐此不疲。好在互联网给了文学写作者自由发表作品的空间,也成就了许多写作人士,如《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好在网上写文章消磨时光,结果写出一本正统文学媒体可能看不上的畅销书。最初高鸿写的文章主要在《榕树下》与《红袖添香》两个文学网站上发。有一次,高鸿写了一篇散文《我的“房事”经历》,内容主要是写自己为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而历尽艰难的故事。在《红袖添香》上发表后,竟引来10万人的浏览与评论。那些评论热情似火,激情澎湃。许多读者说他们是噙着泪看完的,意犹未尽,忍不住感叹一番。强烈的读者共鸣让高鸿感到自己的文章是有市场的,遂产生了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加以扩叙,写一部以“房子”为主题的长篇小说。

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高鸿采取的是边写边发的方式,而且是在人气最高的天涯社区舞文弄墨栏目发。天涯社区每天都聚集了上百万网友,或发文章,或评论,或围观,非常热闹。在天涯社区发文有一个好处:如果文章受关注,会及时获得大量反馈。你写得好,网友会毫不吝啬地加以赞美;如果写得不好,便没人理会,帖子很快就沉下去了。即使有回复,网友也会毫不客气地加以指责,多么难听的话都有,作者需要有这方面的精神准备。开始发时,高鸿用了一个非常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小说名《房事》,有点标题党,但确实吸引人。最初,小说只有几千的点击量,随着上传章节的增加及故事情节的展开,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到围观与评论的行列,许多网友每天一大早就在等着新章节的上传,有的为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发展争论不休,还有的写出大段大段的评论,对小说从形式到内容一一点评。到小说快写完时,点击量竟然达到了两千万次,小说先后被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等转载,累计点击量达到四千多万次

小说在网上引起轰动后,北京一家出版社注意到了,于是联系高鸿,很快便出版了这部小说,这就是高鸿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沉重的房子》。小说出版时,出版社比较谨慎,三万册,结果各地出现了不少盗版,大街小巷都有。出版社于是紧急推出防伪珍藏版,印量加大。这本书后来多次加印,销量已突破十多万册,并被新浪网评为年度“十大重磅经典小说”

《沉重的房子》可以看作是高鸿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两代人奋力挣脱命运羁绊、顽强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它虽然写的是陕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却紧紧贴合了这个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忠实这样评论道:“这是一部与当下生活发展同步的小说,生动真实地描写出陕北乡村现在时的生活形态,已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和关注。陕西文学界又跃出一位颇富才情的青年作家了。”陕西作协主席贾平凹认为“高鸿是我省一位文学创作成绩斐然的作家,作品在国内也颇有影响,本人又身怀紫砂陶艺绝技,确是个难得的人才。”(《陕西文学界》2009年第2期)。陕西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高建群评论道:“世界虽然浮躁,虽然充满了假声假唱,但是还留着一些清醒的角落的,还有一大部分真诚的人们的。这部用血和泪写出的东西感动了他们。我曾经说过:我在无数人的心中摸索,摸索到的是一颗颗冰冷的心。现在看到这些网民的评论,我很感动。这世界上还有真诚存在,还有朴素的人类感情存在的……让我再向《沉重的房子》的出版表示祝贺。我欣喜地看到文学陕军中又有了个新面孔。我寄希望于后之来者。”(《文学报》)2007年7月22日,高建群:《这场宴席将接待下一批饕食者》)。茅盾文学奖评委、评论家李星读完《沉重的房子》后,以《对乡土中国现实和人生的生动抒写》为题,称之为“是一部显示了作者生活积累和非同一般的艺术修养,厚重而大气的优秀作品,”“这是继路遥《平凡的世界》之后,又一部值得重视的关于陕北题材,农村题材,表现‘城乡交叉’地带生活的重要作品”(《当代小说》2009年第4期)。陕西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赵熙认为:“这部《沉重的房子》的确使我在阅读中感到压抑和沉重,严酷的‘真实’和黄泥村为黄土一样生息着的农民,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串串带血带泪的乡村故事,令我感动而揪心。这是一部无多少雕饰的、十分认真而动了心的创作。我对于年轻高鸿这种老老实实的写作和在《沉重的房子》中的艺术探求深表钦敬和祝贺。”(《沉重的“房子”—— 陕北农民生命图象和缩影》——《小说评论》2009年第3期);评论家仵埂教授认为《沉重的房子》“实际上,物质的极度贫困和精神的不懈追求,恰恰构成小说在这个人物茂生和秀兰之间的巨大张力,也成为小说叙述的基本内在动因。同时,也正是这一点,显示出作家高鸿在叙述视野上,抱持着现实主义的叙述心态范式,不管就小说结构和人物视点,还是人物的内在冲突,都显示出了这一倾向。”(《阴郁日子里的亮光——评高鸿长篇小说〈沉重的房子〉》《小说评论》2009年第3期)评论家李建军认为“高鸿有着像大地一样朴实、深厚的底层情怀,作者有着良好的伦理感和健全的人性观,艺术感相当好”。《沉重的房子》是一部“朴实、厚重的作品”,是“另一性质的底层写作”,“更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认识价值”(《另一种性质的底层写作》《长城》2008年第8期;《当代小说》2009年第8期;《海南日报》2009年5月21日——畅销书观察)。延安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评论家梁向阳认为:“这部小说甚至可以看成记录中国新时期前后下层社会人们艰难生存的历史书籍与社会学书籍,也完全可以成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研究中国当代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案头读物”。(《在不断突破中前行——由〈沉重的房子〉、〈农民父亲〉看高鸿长篇小说创作》《当代文坛》2010年第1期)

2007年6月,高鸿《沉重的房子》研讨会暨签名售书活动在西安汉唐书城隆重举行,陈忠实、高建群、赵熙、冯积岐等著名作家及李星、肖云儒、李建军、李国平、邢小利、仵埂等著名评论家纷纷发言,给小说以高度的肯定和褒扬。

《沉重的房子》厚积薄发,让高鸿一炮走红,一发不可收。随后,《农民父亲》、《血色高原》、《青稞》……等一部部长篇小说几年间陆续问世。值得一提的是高鸿的《农民父亲》的写作。写作《沉重的房子》,高鸿有自己的亲身生活经历作素材,当这些素材基本用完了,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想像力来虚构一部小说,高鸿没有把握。于是有一天,他试写了第一章让我看,我读后觉得相当不错,告诉他继续按这样的思路写下去没问题。这部小说的创作完成,使高鸿在文学创作上实现了一个飞跃。后来,这部小说作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闻出版署献礼作品”,获得了“吉林省第二届新闻出版精品奖”以及“陕西省第二届柳青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陕西文学最高奖)

《农民父亲》出版后,高鸿没有召开作品研讨会,轰动效应却一点也不亚于《沉重的房子》。除了全国几十家媒体纷纷报道,各电台也推出他的人物专访。“可以说,通过高鸿的长篇小说《农民父亲》,我们所认识的是一个从语言层面到逻辑层面、从理解深度到表达广度、从行上的观念到行下的机趣,都达到弓马娴熟、炉火纯青程度的当代作家(《乡土写作的一次突围》,《海南日报》2009年4月23日——畅销书观察。《小说评论》2009年第4期,作者鹤坪)。时代文艺出版社责任编辑周玉兰则以《农民父亲诗意的爱情》为题来解读《农民父亲》:“在著名作家陈忠实、蒋子龙、曹乃谦和钟石山的联名推荐下,它作为给祖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献礼出场,其厚重、震撼和真实令我们肃然起敬。”(《当代小说》2009年第8期;《小说评论》2009年第3期)。

“小说《农民父亲》的咄咄逼人和发人深省,一点也不亚于油画《父亲》给人们带来的震撼,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用生花妙笔,全景式的描绘出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农村的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的巨幅画卷,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纯朴、坚韧的老农形象,被众多读者誉为‘是继《白鹿原》以后,陕西又一部史诗般展示农村生活的厚重之作’”。(牛玉顺《农民父亲一路走来》《潍坊晚报》2008年10月30日)

《农民父亲》给高鸿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使他一跃而成陕西著名、全国知名作家,并于2010年被陕西省作家协会选送去中国文学最高殿堂鲁迅文学院深造,他的中、短篇小说及散文不断获奖,使他在陕西文坛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同样,血色高原出版后,也收获了诸多的好评。“不仅仅是跌宕起伏的曲折故事,不仅仅是黄土高原浓厚的生活气息,不仅仅是反复咏叹的信天游,不仅仅是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不仅仅是有血有肉的外婆与母亲的人物刻画,更是宽容铸就的大爱精神!(宸之韬《宽容铸就大爱精神——读高鸿长篇小说〈血色高原〉有感》《陕西文学界》2010年第2期;《文化艺术报》2010年5月2日。《小说评论》2009年第4期)著名评论家杨焕亭写道:“我说高鸿的长篇小说《血色高原》是一部好作品,不单是指结构、语言和叙事方式这些通常的分析切入点,而是着重关注他直面人性本真、呈现人性本真的艺术灵性,关注他在一种多色的背景下对人性的复杂、立体和动态的书写,这不仅使他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成为黑格尔所说的彼此不重复的“这个”,更重要地还在于通过对以人性为基本内核的生命态与时代背景的相容、反差和冲突,使得作家笔下的艺术形象具有了审美意义上的浮雕感,从而引发我们以三维的视角去解读每一个人物诗意存在的“历时态”和“共时态”的交织。而这恰恰是时下某些乡村叙事作品所不具有的质素。(《多色背景下的人性浮雕》《文化艺术报》2010年6月20日。《小说评论》2009年第4期)“在这个温淳、凉爽的初夏,带着些许的惆怅,些许欣愉,我们送走了冯积岐的《村子》,迎来了高鸿的《血色高原》。这部作品,是对女性命运的娓娓述说,是对命运跌宕起伏的深深刻画,也是对历史沧桑的徐徐铺陈;这是一首咏叹调,一首信天游,更是一曲歌颂母性的交响诗——用宽容仁慈的心待人,用坚韧勇敢的心活着;与苦难抗争,与命运拼搏……这是外婆和母亲留给作者的精神财富,也是作者给我们带来的人生启迪。”(《文化艺术报》6月17日高鸿长篇小说《血色高原》连载刊首语) 陕西作协副主席冯积岐说:“我说过,中国作家逃不脱史诗和传奇的宿命。史诗和传奇并非是所有中国作家的自觉追求。中国作家的目光之所以盯住史诗和传奇不放,原因是很多的,我不必在此探讨。我是说,高鸿的《血色高原》也可以归入这条路子。当然,能达到史诗的高度,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血色高原》追求史诗性的目的是明确的,作品的进行时长达半个世纪多,时间跨度长。高鸿笔下的主要人物具有传奇色彩,形象比较丰满,有血有肉,是活生生的‘这一个’。” (《高鸿的艺术追求——读高鸿的长篇小说《血色高原》《陕西日报》、《文化艺术报》、《陕西文学界》)“当路遥、贾平凹、陈忠实、高建群这些陕西文学的骑士们,扛起东征的大旗,吹响陕军东征的号角,让陕西文人和陕西文学为整个中国侧目,其曾经辉煌的光芒还没有褪尽,陕军东征的旗帜还能否继续飘扬,陕西文坛当然更需要有高鸿这样后来的骑手,扛起东征的大旗,把文学的号角继续吹奏下去。”(鲁万鸿《后来的骑手》)“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的笔触饱蘸浓重的感情绘制出一幅平凡母亲受难的历史画卷;工笔重墨的展现着普通人性的多样风格,立体而鲜活,笔法干净不蔓不枝。……母亲曲折坎坷的生命历程潜藏着太多的人为因素,无疑在抨击和批评特定时期下的政治病态。”(山岚《缘的磁体,命的舛奇》——读高鸿长篇小说《血色高原》)“高鸿继《沉重的房子》、《农民父亲》之后,又给我们呈现了一部极为精彩的现实主义力作—— 《血色高原》。这部作品在传承柳青《创业史》、路遥《平凡的世界》气势恢弘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基础上,更着力于关注普通人物在时代社会大背景下不可违逆的命运走向。他们在这不可违逆的命运的强大势力的威压中,以其坚韧的生存意志不屈不挠地承载着太多的人世悲苦。而普通人物灵魂的美丑,正是在时代社会大趋势的牵引下才得以展示的。这美与丑的交织变幻,似乎在向世人昭告着某种冥冥之中的获得自我灵魂救赎的理念。因此,《血色高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一般现实主义小说的范畴,从而立体出中国人在特定时代生存的具体状况,且不乏灵性的笔墨,往往于不经意间,把人性丰富多彩的美丑交织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仰天长叹,欲哭无泪。作品人物群像的雕塑是多角度的,辐射出的是历史与现实碰撞下的具有凄美意味的光芒,让读者借助于小说文本,多向度地审视自我灵魂在时代社会大背景下的流变状态。”(邬海波《救赎灵魂的悲歌 ——评高鸿长篇小说〈血色高原〉》)

    高鸿的创作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勤奋的结果。自幼贫穷的生活经历和人生坎坷,积淀了他超常人的丰富阅历,奠定了他日后成就文学的梦想。他是在贫穷堆里不甘落伍,奋起抗争命运的佼佼者。他以顽强的毅力和纯扑的语言,原汁原味地再现往事与过去,语言很具亲和力。“他寄予写作的风格追求,某种淡扫蛾眉式的淡定与冷凝。”“高鸿显然不是快餐文学的制作者,他寄予小说写作显见的个人风格、表达形态、丰富性和多义性。”(鹤坪《乡土写作的一次突围》。《小说评论》2009年第4期)作品把人人都径历的事情真实地写了出来,恰恰成了人人都经过,都想说又表叙不出来的那种感觉,这就是文学的玄机,是产生心灵勾通的桥梁,也是作者与读者得以共鸣的真正奥秘所在。

高鸿成名后,许多人慕名拜访,其中不少文学写作者希望通过高鸿的关系,把自己写的小说出版。不必讳言,在许许多多人的意识里,一个人的成功离不了“关系”。但我作为高鸿小说出版过程的见证人,知道所谓的“关系”,不过是个“传说”。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关系”在人们看来不可谓不重要,但“关系”一定是以自己的实力为基础的,否则强为攀附,难免落得芮某某那样的结果。

作为见证高鸿作家之路的一名同事与朋友,我常常想,是什么让高鸿能够在浩浩荡荡的文学写作者队伍中脱颖而出?也许我们可以从高鸿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一丝线索。高鸿生于偏僻落后的陕北农村。小的时候,高鸿家里很穷,吃不饱,穿不暖,但艰苦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为了学画画,他让母亲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又黑又冷的小房子里,没日没夜地画,手脚都冻烂了。他的许多画,都是在放羊的时候画的。后来,县文化馆得知他画得好,免费让他参加馆里的绘画培训班。为了参加培训班,他要走三十里的山路,有一次下大雪迷了路,差点把小命都丢了。高考落榜后,不甘心一辈子当农民,想方设法在县文化馆谋了个临时工的差使,却很快被人顶了,只好又回到家,走乡串户为人做油漆活。适逢延安一家陶瓷工艺厂招临时工,他有幸靠画画本事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工厂上班后,他很珍惜这个机会,埋头苦干,得以成为厂里的重点培养对象,被送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回厂后当了技术厂长,生活之路从此宽广起来。在与高鸿的长期相处当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的生存力与乐观主义精神,就像千千万万生活在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人,用他们喧天的腰鼓与高亢的信天游,唱出了生命的美好乐章。

在金钱至上的当代中国社会,成功与金钱划上了等号。在许多人眼里,人生的意义似乎就是赚钱。然而,在我看来,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真正能够留给子孙后代的,可能还是精神财富。当一名作家可能挣不了多少钱,发不了多大财,但他的作品却能够比大多数有形的财富流传得更久远。从这一点来看,高鸿的作家人生,便是很有意义的人生。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37

Trending Articles